平菇栽培過程中,發菌成熟的菇床遲遲不出菇,或采過1~2潮菇的菇床,不再正常出菇的現象較為常見,其原因有以下幾種:
1.料溫偏高。菌絲培養成熟的菇床,若無較低溫度的影響,其料溫下降的速度很慢。若料溫高于出菇溫度范圍,則原基不易發生,這種現象在秋栽的低溫型品種中最為常見。
2.環境不適。菇床所處環境溫度高于所栽品種的出菇溫度范圍,或低于所栽品種的出菇溫度范圍,都會產生不出菇或轉潮后不再正常出菇的現象。前者春、夏、秋季均會發生,后者多出現在冬季低溫季節。
3.積溫不足。在低溫下種植時,菌絲長期處于緩慢生長狀態,雖然發菌時間較長,但由于有效積溫不足,菌絲生理成熟度不夠,而遲遲不能出菇。此外,無論何時種植,出菇前的溫差變化太大都不利于出菇。
4.水分不足。發菌期由于揭膜次數過多,覆蓋不嚴或土壤吸濕等,會造成培養料含水量下降,或菇床表面失水偏干。此外,產菇期菇體大量消耗培養料的水分后,如菇床水分補充過少,也會造成不出菇或轉潮后不正常出菇的現象。
5.菌絲徒長。培養料含水量過高,菇床表面濕度飽和,干濕差變化小,會造成菌絲徒長,在菇床表面形成厚厚的菌皮。
6.蟲害影響。雜菌污染菇床后,不但與平菇菌絲爭奪養分,而且能分泌有害物質,抑制平菇菌絲的正常生長;害蟲侵入菇床后,則大量咬食平菇菌絲,并使平菇菌絲斷裂失水死亡。病蟲危害重的菇床,平菇菌絲的正常生理代謝和物質轉換要能受到破壞,進而造成不出菇。這種現象在整個產菇期內均可發生。
7.通風不良。菇床通風不良,供氧差,膜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,光線太弱,均不利于出菇。這種現象在地下菇場較為常見。